网络上在疯传台湾大众银行的新广告《梦骑士》。这是个小短片,根据真实故事改编,讲的是5位平均年龄81岁的台湾老人,在他们一个共同的老伙伴去世后,一起骑摩托车环岛的事情,短片追问观众:人为什么活着?结尾打出一个字:夢。之后是大众银行的广告语:不平凡的平凡大众。
这个广告打动了很多人。大家还继续深挖大众银行之前的广告,比如去年那个台湾妈妈蔡莺妹的故事。通过这个台湾妈妈只身赴委内瑞拉探望产后的女儿的故事,大众银行传递的信息是:坚韧,勇敢,爱。今年的“夢”与去年的主题交相辉映,都是与人相关的重大命题。沉重,但贴切的真实故事化解了这份沉重,留下的只有感动。
如果《梦骑士》是部电影或者纪录片(名字也挺像好莱坞大片的),相信应该不会在网上受到如此追捧。可贵之处在于:它偏偏是广告。内地观众习惯了被广告制作者当做智障和傻X对待,耳濡目染的尽是“洗洗更健康”,或者“孝敬爸妈脑白金”之类的广告语。广告商满脑子只想如何让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,手段无所谓。不过,他们的确成功了:当一句恶心的广告语天天在你耳边回荡的时候,你想充耳不闻或忘记它,那是不可能的。他们成功地推销了产品,却让中国广告永远甩不开“失败”这顶帽子。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,网络上才会有那么多中国人搜集整理的国外经典广告集锦,比如百事和可口之间对干的那些,的确有意思。
咱们这些普通观众其实很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待一则广告,但是我们能感受出来广告的制作者有没有用心,有没有尊重他们的客户,以及电视机面前的消费者。这跟拍电影一样。即便题材极为沉重庞大,如唐山大地震,可如果电影中间不是女演员失真的嚎啕大哭,就是丈夫死后女人要守贞操的道德说教,或者是接二连三的剑南春以及平安保险的广告,观众们也自然能感受到导演那份虚假的真诚。不过,奇怪的是,就这种片子人家导演也敢去申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。难道导演真不明白:电影是符号,是语言,而且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形式,你的片子惹怒了中国人,也别指望能在老外那里蒙混过关。
台湾文艺界的这份真诚和温情由来已久,这种作品也只有台湾人,或者日本人,能拍的出来吧。当年,龙应台的野火烧遍了海峡两岸,可后来的《亲爱的安德烈》却温情脉脉,幽默机智。舒国治在闲晃途中记下的文字也吸引了大批的文艺青年,以至于《理想的下午》在大陆几度脱销。还有张大春,底子扎实,文字真诚,《聆听父亲》和《认得几个字》都能打动人心,尽管后者只是讲汉字。
这份真诚和温情应该有着更广泛的基础和更宽大的温床,不应该只是几个知识分子自high的状态。换言之,台湾老百姓还真就能做出短片里的事来。我不止一次向学生提及268期的《城市画报》,跟他们讲,那期所讲的事情总让我“内牛满面”。说的是骑单车在全世界到处晃悠的事情。杂志采访了台湾导演+演员:钮承泽(代表作品《艋舺》)。拍摄正在进行的时候,他想骑车闯欧洲了,导演说怕现在不合适,他说:赶快安排吧,不要有一天我们在对方的葬礼上说,要是当时去了就好了……这句话印在了那期杂志的封面上。也就是这句话,深深地抓住了我的眼睛,和心。
钮承泽担心死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。《梦骑士》中,有人已经去了,其余的,几乎是像钮承泽说的那样“在对方的葬礼上”决定出发。其实,这也不晚。关键在于,夢要在,然后尽快安排去实现。
来自:台湾大众银行广告:梦骑士